桌子上放着闹钟,我看它一眼,知道了时间。
自闭症患者可能看到了时针和分针在交错环绕,纠结成为庞大的迷宫,又或者滴滴答答的声音变成了交响,胜过了贝多芬和勃拉姆斯。
事实是什么?我不知道。
我热爱读书,拿到心心念念的书总会爱不释手。
自闭症患者可能也爱书,但他可能是为了要把书一页一页地撕掉,或者扯烂,或者吃进肚里。
为什么?我不知道。
我不擅长画画,画出来的苹果像梨,梨像香蕉,香蕉像灌了水的气球。
自闭症患者却可以坐在飞机上俯视大地,惊鸿一瞥之后原样画出,连比例都和实物几乎分毫不差。
怎么做到的?我不知道。
这就是正常人和自闭症患者之间的距离。
我永远无法理解他们,因为我永远不能变成他们。
看过《雨人》觉得雷蒙牛逼的,大有人在。“好好哦,我也想有那样过目不忘的能力。”
看过《亚当》觉得有患有自闭症很帅的,大有人在。“好好哦,我也想有这样才华横溢的男朋友。”
嘴上说说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不了解真相背后的辛酸。
你总是在报纸上、电影中或者小说里看到一些奇迹:有些自闭症患者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所有看过的东西都能倒背如流。有些自闭症患者有着惊人的创造力,画出的作品举世无双。有些自闭症患者能第一次碰钢琴就弹出整部《贝隆夫人》音乐剧。
“好好哦,他是个天才。”
这样的评价,有可能才是最残忍的。因为你不知道这些天才可能连普通生活都无法自己打理。而大多数的自闭症患者,可能每天都要重复上百遍仪式性的动作而不自知;可能永远不会回应父母的拥抱;他们不会与人分享快乐,也不会在难过悲伤的时候寻求安慰。
而对于普通人,他们永远只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你赞叹一番或者悲天悯人之后,转头就可以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高姿态,常常因为事不关己,因为自己不是被同情的那一方。
正常人和自闭症患者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我不知道。
伊丽莎白穆恩问出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黑暗的速度总是快于光的速度?
这个曾服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拥有莱斯大学历史学士与德州大学生物学士学位的女人总是精力充沛。她热爱生活,她摄影、远足、游泳、参加合唱团……
我在想,这样的人怎么能以自闭症者的视角写出一部小说?直到知道了她的儿子Michael就是个自闭症患者我才恍然大悟。
她也一定想知道,正常人和自闭症患者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她笔下的罗尔聪明绝顶,他有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和一个想守护的人。他有一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没有的品质:对所有事物都心存善念。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个自闭症患者。而这个标签掩盖了他其他所有的优势和品质。
人们对待他小心翼翼,就如同他也小心翼翼地对待人们。
人们向他投去同情的目光,所以他越发觉得自己不正常。
罗尔决定变成一个正常人。
做完手术的他似乎笑的很开心,好像也还能记起来自己从前的梦想,可是他忘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
“我真正想说的是黑暗的速度和光的速度一样有趣,也许黑暗的速度更快,这又有谁会知道呢?
未知比已知先到一步,未来比当下先走一步,从这个时刻开始,过去和未来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但我将朝未来前进,而非重返过去。当我来到未来,光的速度和黑暗的速度将再也没有差别。”
想变成正常人,是罗尔自己做出的决定。停滞不前注定只能是倒退,所以不管结果如何,罗尔决定做出改变。他开始懂得黑暗的速度并不一定要超过光明。
正常人和自闭症患者之间可能永远无法互相了解,但我们的距离可能近在咫尺,因为我们总能分享同一片黑暗。
在医药公司供职的自闭症患者罗尔,除了被贴上自闭症的标签以外,他与正常人一样,经济独立,有关心他的朋友,也有心仪的女人。但他却总被所谓的“正常人”误解,认为他是病态而又“不正常”的人。新来的公司主管更是胁迫他与自闭症同事们接受实验治疗,以使他们成为“正常人”。虽然新主管的 计划最终被阻止,但罗尔却对接受治疗一事产生了动摇,他自幼便被教导要接受现在的自己,但却不被周围的人所接受,那他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面对改变,他又会如何抉择?
有时候,编辑的心里话胜过一切的推荐。那么,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黑暗的速度》编者手记吧。因为,你也值得收藏一本让你地铁坐过站的好书。
首先封面漂亮的一塌糊涂,感谢孙十七的精美原画。其次卢永山老师的译本质量甚佳,好的译本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大陆,都是通用的。最后还要感谢作者的完美创作,这是一本在这样一个喧嚣年代里,难得让人沉浸深思的科幻佳作。
关于策划这本书,还要提个小故事。应该去年10月份吧,从光磊那边拿到了台版的样书。正值下班,我就顺手带书回家。从公司到家要绕半个2号线,大概半小时的样子,原本打算趁这段时间随便翻看几页,找找卖点什么的,反正脑子里都是些比较功利的想法吧,但接下来,发生了一件让我到现在一直记忆犹新的事情。
书很平淡,只是在叙述一个自闭者患者简单而独特的日常:他是怎样工作的;他是如何恋爱的;他对这个世界有着怎样的不解,而这个世界又对他的“怪异”报以怎样的歧视。没有拯救世界于水火的超能力主角,没有横跨数亿光年的宏伟宇宙战争,没有对人类未来的深刻预言...对于一个期望燃起对未来、对星空无限遐想的科幻迷而言,这本书里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个被人们视为“异类”、“傻子”的自闭症患者罗尔,和他简简单单的一段人生。但在穆恩深刻内敛的笔调之下,每一个文字似乎都带上了不可思议的魔力,让我在喧嚣地铁上沉浸在书里无法自拔。猛一抬头,发现已经坐过个两站,好吧,索性坐一圈儿吧,现在的我,还不想从罗尔的世界里出来。然后,再次抬头的时候,我不禁露出一丝苦笑——又坐过站了......就这样,在北京二环地下晃荡了两圈儿之后,因为肚子的抗议,我才走出地铁站。
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曾经有三次,书的魔力让我彻底陷入“无我”的状态。第一次是在看小波的《红拂夜奔》。第二次是在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最近一次,就是《黑暗的速度》。我不敢说这书一本如何出众的小说,也不敢肯定所有的读者都和我一样,能深深沉浸其中。但有一点我敢肯定,这是一本能让你陷入宁静,不断反思何为自我的作品。
作编辑两年有余,看书却不见得比以前要多,而且很多时候,这个行业会逼迫你去考虑书能不能卖?怎么卖?这些功利的问题。动机不纯,读书的心态自然也大不一样。但这本淡淡的、单纯的小说,却能如春雨般悄悄浸润进我内心深处,在周围一片喧嚣之中,带给我平静的喜悦,纵然短暂,却弥足珍贵。
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你,也能获得和我一样的愉悦体验。
文/贾骥